位於台中的朱靜容小姐通曉法語,對圖像的感悟精確細致,再加上其犀利流暢的中文,實為鬼才德帝歐的新作《陶藝家之妻》可遇不可求的代言人。期待有一天,這一則描畫“寧靜革命”的故事能以中文呈現在台灣讀者眼前。
(文:朱靜容)氣溫驟降時收到溫暖的贈書—法國鴻飛出版的葉先生慨贈《陶藝家之妻》La Femme du Potier.越洋十天飛抵台中,趕緊來篇「開箱文」介紹——
整本書的底色設計很有意思:封面、蝴蝶頁,洋溢一股南瓜的氣味,那種黃來自陽光,來自泥土吧!第一頁的黃,聯想起香甜的黃金番薯。
字體安排和色彩變化也藏玄機:書名頁的文字以手稿形式呈現,粗獷豪邁的毛邊,不禁令我猜測:主述故事的可能是位男性。粗黑字體恭敬整齊地交代這位知名的陶藝家Ahmad Reza 如何承襲古法,謹遵傳統,將作品忠實完成,陶藝家之妻又是如何恪守份際,唯唯諾諾的奉茶接待訪客
只能透過小窗一點一點「見習」大師練功。此時背景色像柴火窯燒似的由「金橘」、「珊瑚紅」轉「鹹鴨蛋黃」復成「緋紅」、「磚紅」再變為「曙紅」、「胭脂紅」。
一般閱讀圖畫書很容易聚焦圖畫而忽略了文字,我們來細咀書中的文學性書寫:在陶藝家返回撞見妻子不僅闖進工作室,還動手捏塑了一堆作品。更可怕的是:陪在身旁一同目擊現場的還有一位藝品商人。文字將這幕以連續致歉描述,而非動作。我們讀出Reza的慌—所有的歉意皆來自那些「不堪入目」的陶藝品。身為大師,究竟有無鑑賞他人藝品的能力呢?
訪客無言,陶藝家之妻更是羞愧地蜷曲角落。翌日登門造訪的人都是為了一睹Reza太太的創作而來,換成陶藝家端茶接待了。字體變成白色,跟這位女陶藝家手上的作品顏色一樣。背景「酒紅色」、「栗色」漸漸暗成像得了病似的「豬肝色」,像發酒瘋似的「勃艮第色」,陶藝家被眾人改以「陶瓷家之夫」相稱。
最後一頁,底色又回到了金黃的陽光,一如妻子透過小窗窺看先生工作的那一頁。只是這一頁,站在窗外的是以前的大師,現在的「陶瓷家之夫」。
閱讀繪本中的「圖像」應該是很直觀的,它們源自感官的情緒、共感、生活經驗牽引。而文字的領會與呼應則需要時日淬煉、藴成,有的甚且隔著一座翻譯的高山。我讀繪本,在意文字多過圖像。
「圖像」若是圖畫書的靈魂,「文字」就成了通靈的那片羅盤、那只水晶球。引進外文圖畫書,我們需要更稱職的「靈媒」!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