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圖書館展出中文繪本(一):黃麗專訪

法國昂熱市總圖書館定期介紹世界各地的原創圖畫書。今年繼印度的 Tara Books 與法國的 Memo 出版社之後,策劃展出當代中國兒童圖畫故事書並邀請鴻飛出版社介紹其翻譯自中文的繪本。

我們與三位重量級的童書創作者黃麗、余麗瓊和朱成梁老師做訪談,萃取各人經驗的精華, 陪伴法國讀者透過鮮明的人物形象,親炙華人創作者的思路和情致。訪談內容由葉俊良翻譯整理,並透過鴻飛部落格與讀者分享。

.

.

從《安的種子》到《外婆家的馬》,您筆下的人物姿勢體態散發著中國的人文情調,但卻也個個性格鮮明。原來中國特色可以不必藉著刻板形象來描繪?

我認為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於生活。

創作《安的種子》時,我曾多次去寺廟裡采風。 《安的種子》中的幾位僧人穿戴的僧袍、馬甲、綁腿、鞋以及使用的工具的素材都採集於寺廟。我將現實生活中觀察到的急躁的、患得患失的、安靜的等等不同人物的狀態進行歸納總結,用於對三位小和尚的形象再創造。僧人的服飾來自於中國的傳統生活,而他們的肢體動作、表情、狀態,是我對現代中國人生存狀態的感受和總結。

創造《外婆家的馬》中的小男孩和外婆的形象時,我邀請朋友的家人成為書中的模特,模特也是真正的外婆和小孫子。比如書中小男孩騎竹竿,小男孩和外婆一起抬竹竿,小男孩和外婆依偎在一起,小男孩玩過家家遊戲等等的場景,都有現實的照片作為參考。甚至,為了將每一頁外婆的動作刻畫得更生動,我自己也變成了模特,去做動作拍成照片做參考。而且,我有童年與外婆相處的經歷,我將我的真實感受畫到了書裡。隔代養育是當代中國人真實的生活寫照,我創作時,需要做的就是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和認識。

.

這兩個作品的敘事主軸清晰,情節推演遞進很能抓住讀者的心。您如何培養用連串的圖畫說故事的能力?是多閱讀好作品,還是從生活裡的其他面向得到領悟?

培養用圖畫講故事的能力,首先要多閱讀經典的圖畫書作品,研究和學習如何用圖畫去講故事,這需要大量的時間的學習積累。

其次,我在創作中刻意琢磨如何用圖畫講故事,也就是尋找用恰當的圖畫去講故事的方法。比如,在《外婆家的馬》中,我創造了一根竹竿,由這根竹竿串起了整個故事。而創造這根竹竿的靈感,來自生活中孩子們用竹竿騎大馬的遊戲。在中國自古至今,這種騎大馬的遊戲,孩子們都在玩。這個“竹竿”的語言符號,能夠激發孩子在閱讀時對“馬”的對應聯想。

我刻意訓練自己用圖畫去講故事的能力,原因還來自對兒童閱讀的認識。孩子在幼儿期,對事物的認識主要靠感知來獲得。他們雖不識字,但都具備閱讀畫面的能力,能感受到其中傳遞出的喜悅和美好,悲傷或醜惡。孩子是否讀得懂故事,會不會被故事打動,取決於:畫面內容講述是否順暢;畫面情感變化是否清晰明了;畫面細節是否可以引發思考;圖畫是否與文字形成互補;媒材是否符合故事的調性等。因此,用圖畫為兒童講故事,不僅需要關注故事的連續性、也要關注情感變化、畫面的細節、媒材的選擇等這些圖畫書特有的基礎性語言,它們傳遞出來的情感是通往兒童內心的橋樑。

.

童書繪本插畫是您最喜愛的創作格式,還是您另外有鍾情的藝術表現的天地?您喜歡畫什麼樣的故事或題材?

童書繪本插畫創作是我最喜愛的創作形式。這些年《安的種子》和《外婆家的馬》得到了許多讀者的喜愛,我特別開心,我認為我的創作有意義,我的工作有價值。

我選擇畫的故事或題材都是與我的情感有共鳴的,我在故事中可以真實表達我對生活的認識和我的觀點。如我在創作《外婆家的馬》時,我強烈的創作慾望來自童年與外婆相伴的生活經歷,我將自己對童年的感受、對祖輩的感受畫進故事裡,讀者才會在故事裡“看見”愛與陪伴。

我在創作《安的種子》時,不僅通過故事體現了老子的哲學觀“道法自然”,還根據個人的生活和情感經歷,加入了 “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美學思想;在繪畫技法上,我採用了中國傳統壁畫的設色方法,媒材選用了“敦煌土”,使用這種艱辛、樸素、寧靜的畫面語言與故事的主題達到了統一。這本書出版十多年以來,書中呈現出的濃郁中國文化特色和哲學思考,引起無數讀者的共鳴。

畫家對故事主題要有自己的認識,更要有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用心感受生活,將對人性和社會的洞察,作為創作的出發點,讀者才能讀懂、認同與共鳴。

.

展覽名稱:Impressions chinoises / 主辦單位&展覽地點:Médiathèque municipale Toussaint d’Angers / 展覽日期:2022.09.17 – 2023.02.08

《蘇丹的犀角》:華人原創童書的新版圖

十多年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讓讀者看見最出色的華人原創童書繪本,每一屆獲獎作品的圖文內容與編排方式各有特色,而在去年獲得第七屆豐子愷首獎《蘇丹的犀角》不管是形貌還是閱讀體驗都更大幅地貼近當今主流歐美繪本。我們由衷感謝蒲蒲蘭授權鴻飛文化把它編譯成法文,透過它與法國讀者的對話,幫助我們從一個距離之外探索華人原創童書外譯的意義。

不管圖文作者來自何方,如果他能把一個故事說好,說得精彩感人,給讀者的精神生命帶來滋養,創作者的使命也就在當下圓滿達成。華人作者不需要刻意在作品裏置入中國味的修辭或線條,但也不需要刻意抹除:讀者對他唯一的期待是誠懇地做好自己。戴芸和李星明這兩個優秀的中國創作者在講述(只在非洲和歐洲生活過的)北白犀蘇丹的故事時,秉持的應該就是這樣對文學與藝術的尊重吧。

戴芸和李星明創作筆法成熟,角色塑造具說服力,對生態保育的關懷也自然流露,一無說教的口吻,諸多好繪本應該有的特質我不再贅述。作為出版社,我們思考的問題包括:同一個好作品,法國讀者和華人讀者是否會讀到不同的內涵?

法國人(包括需要把書賣出去的書商)的反應很直接:「這是個悲傷的故事。」死了媽媽,被迫去外國生活,雄偉的犀角被撞斷或鋸掉,回家鄉終老卻沒有子嗣……也有人說最後一隻北白犀死了,連拯救這物種的希望也沒了,那讀它豈非徒勞?但,套句童安格的歌詞,這未嘗不是法國人「用不在乎掩藏真心」。不買它的讀者一定會有,我們總是得先從了解它、願意買它的讀者努力起。

這個作品傳達的悲傷、美麗與溫情是具有普世性的,但在法國文化和華人文化裏長大的人吸收精神養分的方式可能不盡相同。故事結局是一回事,主人翁或讀者如何給結局賦予意義又是另外一回事。

五年前余麗瓊老師託付鴻飛編譯《姑姑的樹》,其後由(南京)東方娃娃和(桂林)魔法象出中文版。有些法國讀者執著在樹被砍、姑姑離世這兩件事,但事實上姑姑最後沒有牽掛地去天上和她的情人相聚。對於華人讀者來說,她不受制於現實遺憾,找到出路來理解自己的人生軌跡,這個安排使我們在闔上書本時感受到的是莊嚴、寧靜的力量。

我讀《蘇丹的犀角》有類似的感動,那是因為來自華人文化的圖文作者透過情境的創造讓這一種讀法成為可能。「這裡的土地一眼望不到頭。蘇丹走不動了,但鳥兒們總會從遠方帶來草原上的傳說。這裡是個好地方,老蘇丹有個美夢……」作者做球,讀者接球:這在同一個文化圈裏可以搭配得天衣無縫,在跨越文化圈的時候並非做不到,但這對出版者確實是一項考驗。

從2014年《安的種子》起到今年的《蘇丹的犀角》,鴻飛陸續編譯了十餘種在華人童書界備受肯定的好書。某些大獎在法國的確有助於銷售但讀者有自己的判斷,不會到“非買不可”、“沒看就落伍了”的地步。華人的好書與華人獎項在法國不構成票房保證,也就可想而知。從《團圓》到《外婆家的馬》,從幾米的《星空》、 三木森的《河流》 到鄒駿昇的《禮物》,每一次化身法語版和讀者邂逅都是充滿未知的挑戰。

法國主流文化有慣用字庫,不在這字庫裏的觀念很難被想起,更不用說在公開場合被討論了,而數十年來法國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演變也讓字庫裏某些原本中性的字詞染上褒貶的色彩 (注) 。我們致力讓華人的好作品平安抵達彼岸,注意不要踩到地雷,但也經常有意外的驚喜:常在華人作品裏出現的哲思和情趣即使在法國不常被提起,並不表示他們已經永遠忘記。很多讀懂鴻飛引進書的法國人原本就對上述的“慣用字庫”與字詞用法失當的現象有所警覺,當他們看到有童書出版社認真誠懇地面對它,同時又不以真理擁有者自居,可能會在心底嘖嘖稱奇吧。

華人原創童書的新版圖,或許有多種開創的方式。我們用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默默耕耘,期待這些來到西方世界的好作品不是短暫的煙火,而是讀者一生的朋友。以法蘭西為主賓國的第三十屆台北書展即將開幕,祝台北的朋友們有一場精彩的文化饗宴。

注: 請參考部落格連結《友子的故事》和《愛的三部曲

那些想彼此傾訴的話語

2011年鴻飛經由陳玉金老師推薦、聯經出版社授權,將施佩君《獸和一群長得很像的小魚》裏八個故事翻譯成法文,請法國插畫家 Géraldine Alibeu 繪製插畫,分兩冊出版。佩君的文字精確無贅字,人物刻畫也很生動,不落俗套,因這本書之故 Aline Pailler 邀請我去她主持的電台節目介紹中翻法的過程。

我們當時請佩君把她收納在抽屜深處、未發表的文字寄來,我們很喜歡但不知道如何做才能陪伴法國讀者領略其中意趣,於是就又放在鴻飛的抽屜沉睡許久。去年,我和合夥人說:好,我知道怎麼編了。

快快的蜜蜂從這一朵花飛到那一朵花,採集花粉,整天匆匆忙忙,忙個不停。太陽下山的時候,她很累但也很滿足地飛回家。慢慢的蝸牛沿著花莖往上爬,一路上數葉子,一片,兩片,三片……等他爬到頂端,因花的美麗而驚嘆,那時候月亮已升起,花朵也即將凋謝。

花有感而發:蜜蜂走得那麼急,我有話要告訴她但根本來不及。你呢,你的讚美真讓我窩心,但是你來得是有點晚了,我想和你說的話說沒幾句,馬上得走了。蝸牛的回答把我們帶向一個安穩甜美的尾聲。

編譯法文版的時候,書名為整個故事定調,故事結尾也幫助讀者讓它和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想望產生連結。佩君的文字有含蓄的美感,寫成法文時“進階”為法國人頻率可感受到的含蓄(也就是說比原文稍微更加盛放一些),我再回頭把法文轉寫成中文請佩君給回饋。

插畫家 Amélie Carpentier創作時習慣用白色作底色,這次她改變做法,用變幻的天色反映時間推移,漸層表現富含音樂感,也為美麗的花添幽香。白色花瓣輪廓線的顏色跟隨底色變化,到最後和底色融為一體。我想,這是最美麗最溫柔的凋謝的方式。

.

.

Les choses à se dire  文/施佩君,圖/Amélie Carpentier,鴻飛2022.02 出版

照片:原畫展,布魯塞爾戇第德書店 (2022.04.29-5.13)

《藍石頭》再訪法國

一顆巨石在森林裏住了一千年,一場大火後呈現美麗藍色光澤,但它被霹成兩半,一半留在原處,另一半開始凡塵俗世的旅程。一開始總是被崇拜珍惜,最後總是被遺忘丟棄。它想到森林裏的另一半就碎裂一次,直到最後化身粉塵,飄回到魂縈夢繫的森林。

幾米創作時父親重病,他看到母親如何照顧父親,像兩個不能分開的個體,對彼此有無盡的眷戀。這個情節沒有出現在故事裏,不過那無語的莊嚴已深深浸透書的每一頁。

《藍石頭》曾在2010年由巴亞出版社邀請 Stéphane Lévêque 先生翻譯成法文,之後幾米在2015年重新修訂中文版。我先根據這個新版本揣摩幾米的語氣,翻了之後再細讀Lévêque的譯文。他的譯文很忠實也很優美,作者說什麼他就說什麼。然而,漢語讀者會“讀空氣”, 也已經習慣自動在腦子裏在某些字之間做連結,而法語如果沒有在這些地方加連接詞,會給人乾澀的感覺。另外,重複的字詞(如李商隱的“昨夜星辰昨夜風”)在漢語有修辭的美感,在法語則容易被誤會為詞窮。漢語文學字與字之間的空隙要不要翻,如何翻,重複的字是否該用相同的字來翻……在轉換成法語的時候不是可有可無的考慮,而是無法規避的關鍵問題。我看了Lévêque先生的譯文之後,明白鴻飛新版譯文存在的理由,心也就篤定了,專心聆聽作者,做好他的代言人。感謝大塊文化和幾米的信任,讓法國成為《藍石頭》未竟旅途裏深情回訪的驛站。

.

家在遙遠的森林中聲聲呼喚。它要回家了。

火車經過震動一次,它就快樂地破裂一次。

火車經過震動一次,它就快樂地破裂一次。

最後它變成一粒細沙。

.

《蘿蔔回來了》回到中國

鴻飛授權中國魔法象/河馬童書出版的《孔子》和《蘿蔔回來了》,順利在今年出版,也在漫長的等待之後安然寄達法國。法國精彩的原創何其多,魔法象總編輯柳漾慧眼獨具,注意到克蕾夢絲 · 波列 Clémence Pollet 畫作不僅具有藝術感染力,也自成一個豐富明快的視覺語言,除了上述兩種書也在稍早將《大家來過河》和《花木蘭》引進中國,期待為百家爭鳴、群雄競起的中國童書領域探索一條可行的道路,我們由衷敬佩。

蘿蔔回來了》是中國作家方軼群在1956年發表的小故事集其中一篇,曾經被許多國家的出版人改編為童書繪本,包括法國、日本、美國等,是少數被外國讀者喜愛和分享的中國故事。小兔子餓了,在雪地裡找到兩個蘿蔔,吃了其中一個,想到小猴子應該也餓了,便往小猴子家去。小猴子不在家,小兔子把蘿蔔放在桌上就走了。小猴子回家發現蘿蔔,但他已經吃飽了,想到小鹿應該也餓了,拿著蘿蔔便往小鹿家去……就這樣,蘿蔔經過一長串好朋友的遞送,小兔子一早醒來看到它回到自己的桌上。 “一定是好朋友送給我的”,吃了一頓開心的早餐。

低幼書換一個語言來呈現,要兼顧語音和語義非常不容易,尤其是1959年已經被法國知名出版社 Père Castor 改編過一次,在老一輩人心中已經留下深刻印象,創作新版本是個大挑戰。但是不用怕,只要認真讀,很多靈感和解答都在原始文本裏。我透過唐亞明老師和方軼群的兒子方炯先生聯絡上,他住上海,已經八十歲,告訴我之前流傳海外的改編版都沒有經過他父親授權,並把初版文字寄給我,簽約授權,這是鴻飛法文版的來由。

這文字的主調建築在一個反覆的結構、以及“讀者知而劇中人不知”的猜謎趣味之上。我把文字直譯成法文,再請 Véronique Massenot(維若妮卡 · 馬賽諾,也是《大家來過河》的作者)寫成輕快逗趣、小兒能朗朗上口的法語。從只有文字的故事過渡到繪本文字,有些事要交待清楚,有些則要訴諸小讀者的推理和想像力去填空,才能維持輕快流暢的風格。法文版2019年秋天出版,如今方炯先生也可以透過中文版想像他父親的故事如何在遙遠的歐洲陪伴法國小朋友過溫馨的耶誕。

.

.

克蕾夢絲的插畫重現小兔、小猴、小鹿、小熊和小兔反覆的結構,透過每個人家裡的擺設予以個性化,動物們回家發現桌上的蘿蔔,不知道是誰送來的,愣了一下直視前方,好像在問讀者,有趣極了。鴻飛能和這樣有創意又懂得讀文本的插畫家合作,何其幸運。

棋王 • 推手 • 木寶藏

鴻飛文化去年秋天出版《棋王》,這是 Reycraft 繼《不會很複雜》之後引進美國的第二本鴻飛作品。男孩在印度髒亂的街上向來往的行人討一口飯吃。這時一位老者出現在他面前,說要給他一個寶藏。男孩眼睛一亮,但當他看到老人口中的寶藏只是一塊一塊的小木頭,難掩失望之情,想掉頭就走。這時候老人將木塊排成陣列,輕輕推移,同時和男孩說水手、騎兵、戰士和將軍的傳奇。男孩為之深深著迷……

.

.

圖文作者斐德列克 • 馬黑 Frédéric Marais 數年前以黑馬之姿,從廣告界轉身投入童書插畫領域,畫風犀利簡潔,英氣逼人,一無贅肉和贅語。《棋王》初稿寄來時,我和合伙人都馬上辨認出他一貫的特色,但並未立即採用;故事裡有若干微妙的元素可以存在但尚未存在。等他第二稿來,初時不起眼的小花苞如今盛開綻放,我們和男孩一樣眼睛為之一亮。討論了兩處更微妙的細節後由作者詮釋發揮,添加一幅圖,第三稿於是大功告成。

.

作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創作和編輯過程可以和故事本身一樣戲劇化。事後回想,內斂的斐德列克像一潭深水,水底有強勁的伏流但水面幾乎波紋不起。如果不曾在這水裡游過,不會猜想到伏流的存在。身為編輯,我們陪伴經驗各不相同的讀者走進這個故事,需要在不破壞作者低調魅力的前提下,引導讀者眼光從水面波紋去想像未見的洶湧波濤。在這過程中,有著傲人創作力的斐德列克肯與我們對話,應是他面冷心熱的表徵,我也像從覆蓋白雪的山巔走下來一樣,心靈被冷冽的空氣徹底洗滌了一遍,暢快淋漓,一生難忘。

《棋王》法文書名是「推動木塊的人」。木塊之輕,命運之重:斐德列克不是華人,但「舉重若輕」和「四兩撥千斤」應是他不陌生的情境。書是三個特別色印刷,如鑽石般純粹。

外婆家的馬

《外婆家的馬》(文/謝華,圖/黃麗,海燕出版社)人物鮮活,故事兼具童趣和人文溫度,獲得第六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首獎可謂實至名歸。去年三月初我捧著中文版在巴黎一家咖啡館向發行商行銷部主任作介紹,之後不到一個禮拜全法國緊急封城,出版計劃也被急凍了。

我們多出整整一年的時間來籌備法文版。這本書的敘事風格與法國讀者的閱讀習慣有些許不同,直接換成法語出版應該很省事,但也可能讓讀者錯失與好故事相遇的機會。我們有幸得到出版社和作者的信任,在編排上作了一些小更動,書名改為《外婆家的假期》。今年二月我再次和發行商團隊介紹,很多人都笑了,覺得故事很逗,人物很可愛。「祖孫」和「假期」是重視家庭和親子關係的法國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配合封面富有東方情調的水墨輪廓畫,既熟悉又新奇。

法國讀者從小浸潤在圖像世界裏,很快就能看出這繪本裏兩個對比鮮明的技法:簡潔的水墨線條反映了外婆不拖泥帶水的務實性格,而厚實的油畫畫面則傳神地呈現了小男孩滿到溢出來的想像世界。圖與圖之間的對話烘托了兩個人物不需冗贅形容詞的互動。

但是面對法國讀者時,圖文之間的對話又是另一番挑戰。有些事華人認為沒有說的必要,法國人則習慣明白講出來而不覺得累贅,比如說「吃點心」「洗澡」「睡覺」 「吃飯」等儀式化了的生活內容。 反過來,某些華人作者向讀者妥善交待的細節,法國人可以直接訴諸視覺語言而跳過文字來理解。我把法文文本重新寫回中文給出版社和作者審閱,以求達到「增一分太多,減一分太少」的境地。因為故事本身好的緣故,所以法文也自然地跟上來了。

《外婆家的馬》和先前鴻飛引進法國的華人原創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作者創造的人物不是扁平化了的亞洲人樣板,而是有著具體的內心活動和想望。國內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句廢話,但對法國讀者來說絕對不是。我們在2008年初出版了許地山的短文《再會》,講的是蕭老太太和年輕時的情人重逢、兩人吃牡蠣餅回憶童年的故事。那時候一位關注華人和亞洲兒童文學的巴黎圖書館員 David-Umberto Signoretti 即特別點出:「我們等這麼久,終於可以在童書繪本裏看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方人。」《團圓》、《棉婆婆睡不著》、《打燈籠》,《姑姑的樹》、甚至《火焰》一句話也沒說的狐狸媽媽,貫穿故事的全都不是配合演出的傀儡,而是有完整自主意識的大人和小孩。

這些故事有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童書繪本通常只有十餘個跨頁,它們卻能夠用這麼短的篇幅講出「馴養」(小王子語)的過程。《外婆家的馬》祖孫的世界從對立到融合、《姑姑的樹》小女孩和姑姑從陌生到變成知己、乃至於《團圓》毛毛面對一年沒見過面的爸爸,從排拒到相惜的過程:這種從小細節說大故事的氣魄,或許和看似小巧玲瓏卻氣象萬千的唐詩傳統不無關聯。

《微笑的魚》一路游向法國

Le Poisson qui me souriait 幾米作品,鴻飛文化2021年3月出版

2006年我去德國參觀法蘭克福書展,在台灣館首次認識幾米的作品《微笑的魚》。它和《森林裏的秘密》同是幾米的繪本處女作,於1998年由玉山社出版。2003年大塊文化重新推出,2006年的動畫版獲柏林影展最佳兒童短片特別獎。

幾米作品豐富多樣,判斷哪些書適合介紹給法國讀者作為入門閱讀,對引進的出版社而言是一項考驗。我們基於對法國讀者的了解,主要考慮有兩個,其一是故事性,其二是故事內容和法國讀者生活經驗產生連結的可能。《微笑的魚》敘事主線兼具清晰易懂與意蘊深遠的特性,同時也透過具體情境引發讀者針對攸關個人幸福感的「同理」和「溝通」等哲學命題,作一番思考。我們於2019年決定引進法國,翌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人們因封城禁足而困在家裡,凝望玻璃窗外灑滿陽光的寧靜世界。當他們翻開《微笑的魚》,看到主角困在透明魚缸裏,他會明白「這個作家了解我」,個人體驗因而有了擴大為集體感動的可能。

故事主角帶著一隻魚回家。「我對她說話,她搖一搖尾巴,對我微笑。」我翻譯成法文的時候很自然地用了 remuer(搖動)這個動詞。電子稿完成之後我反覆校閱,心裡有點疑惑:這個字通常會讓法國人聯想到狗。這並沒有違反作者的原意,因為這一條魚「像狗一樣忠心,像貓一樣貼心」。但法語有另外一個動詞 frétiller 專門用來形容魚晃動尾巴的神態,它不是連續性的左右搖晃,是抖動一下停一下,而且是整個身體都會動起來的那一種搖晃。我問鴻飛的資深校對 Sophie 查證,她認為兩種寫法都成立。

主角經過一夜奇異的夢之後,「我看見一隻平凡無奇、被困在我家中的小魚。她搖著尾巴,依然帶著微笑的表情。」我和合伙人最後決定第一次搖尾巴用 remuer,這是主角的主觀投射,他覺得魚和狗一樣用搖尾巴表達歡喜的情緒。第二次搖尾巴用 frétiller,客觀描述一隻晃動著尾巴的魚,暗示主角明白了自己先前解讀魚表情時一廂情願的眼光。

每一本書出版都或多或少伴隨著一些小故事。這是《微笑的魚》法語版翻譯過程的小插曲。

活了100萬次的貓

台北朋友送我一本 《 活了100萬次的貓 》(上誼文化1997,步步出版2018),至少有兩年了吧,我偶爾在網路上看到書影,全然忘記它就躺在我的書櫃裏。昨天晚上第一次翻開來讀,挺搞笑的,讀到末尾眼眶濕了。合伙人要我告訴他故事講什麼,我就一頁一頁用淡定的法文口譯,努力不笑場,讀到接近尾聲時就直接哭了。

從以前到現在,能讓我又哭又笑的圖畫故事書大概僅有這一本吧。我在網上找到譯者林真美老師和唐亞明老師的分享,2016.11.23 每日頭條「為什麼一本書能給人100萬次的感動?」也描述了接力出版社2004年引進中國、和讀者結緣的過程。在中國銷量達到100萬冊的圖畫書不超過三本,佐野洋子的《活了100萬次的貓》就是其中之一。

一隻貓活一百萬次,一開始覺得是荒誕誇張的命題,但一本書能感動一百萬人,難道不意味著它的主角虎斑貓真的活過一百萬次?畢竟人活著就是活在記得你、珍惜你的人心中。當記得你的人死了,你也就死了。但當你的故事在某個人心中被記起,你就又活過來了。

與其說我好奇於這個故事說了什麼,不如說我想知道在自己的「閱讀」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書前半段那隻沒心沒肺的虎斑貓是我,後半段那隻溫柔幸福的虎斑貓也是我。如果我只是個沒心沒肺厭世的傢伙,或者只懂得没有波浪的溫柔幸福,或許感受的震撼不會這麼大。

國王、水手、小偷、小姑娘固然深愛虎斑貓,但他們只會帶著貓做他們自己愛做的事。至於貓愛什麼,討厭什麼,他們好像不清楚也不在乎。在這情況下,「貓不在乎自己死了」實在不足為奇。當貓不再有主人,成了野貓,眾多貓小姐為了取悅他,主動送上他可能會喜歡的東西,這讓他的存在與之前的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個生命有所不同了。然後,他有了取悅的渴望和對象。

我在法國做圖畫書》有一段文字寫到鴻飛出版社成立前一年,我在經歷一番曲折和領悟之後,「從此有了奮鬥的理由和自由。」虎斑貓不管是否能夠得到白貓的歡心都要認真在空中翻三個跟斗, 想是同樣的心情。結局有歡笑有淚水,但無論如何它會是個乾乾淨淨的結束,而不再有投胎轉世的牽掛。

.


.

我稍作搜尋,發現西方國家曾經有英文版(1998)和法文版(2009),僅有讀者讀後感,不見專業點評推薦,如果判斷無誤應該是在市場上黯然引退。少數讀者很喜歡但不確定它算是童書。我們能喜歡一個故事,其實周遭文化氛圍與集體經驗是不能少的。好書不一定能行遍天下,不能行遍天下的也不見得就不是經典好書。讀者的眼界也是參數之一。

《星空》入圍法國童書巫婆獎

法國童書界有若干重要獎項,幾米作品《星空》入圍其中一個「巫婆獎」Prix Sorcières(總共有三大類,六小組。每組五個作品入圍,一個得獎。每年只有六本書得獎),投票結果將在一個禮拜後揭曉。我趁此機會搜尋了有關該獎的資料,提供國內的朋友做參考。

巫婆獎的精神是藉助童書店和兒童圖書館這兩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的參與, 獎勵年度傑出的作品,也就是讓人印象特別深刻、啟發兒童好奇心、幫助兒童自在地成長的書。它在1986年由童書專門店協會ALSJ發起(這些書商自稱為「巫婆」),1989年有法國圖書館員協會ABF加入,此後該獎一直是兩協會合辦,一來可納入不同專業的視角(得獎的作品叫好叫座缺一不可),二來也有助於動員全法國各地會員,增加參與感 (若干大省的圖書館參考年度得獎作品來設計推廣活動)。

該獎設常務委員會,定期改選。委員總數不超過二十人,來自上述兩協會,人數份額均等。委員會每年在巴黎集會六次。巫婆獎的獎項經過數度更改,從2018年起分三類六組:

•  carrément beau 傑出的美術表現,底下分大孩組和小孩組

•  carrément passionnant 傑出的文學表現,底下分大孩組和小孩組

•  carrément sorcières 原創性特別高的驚艷之作,底下分故事組和知識類組

大孩和小孩大致以十歲為分水嶺,根據每年入選的作品賦予彈性。 每年年初委員會整理出前一年出版的推薦作品,協會會員可自願登記參加投票,也有權另外推薦他們認為應該關注和鼓勵的作品(條件是當代作者、原創或首次被翻譯為法文),投票結果每一組選取五個入圍作品並公布,接著由常務委員投票選出得獎作品。《星空》入圍的是傑出美術表現類大孩組。

.

近年台灣讀者較熟悉的得獎作品包括:

•   Les choses qui s’en vont / Béatrice Alemagna 2020傑出美術表現小孩組

•   Duel au soleil / Manuel Marsol 2019 原創性特別高的驚艷之作故事組

近年台灣讀者較熟悉的入圍作品包括:

•   Cigale / Shaun Tan 2020原創性特別高的驚艷之作故事組

•   La montagne / Carmen Chica et Manuel Marsol 2019 傑出美術表現大孩組

請參考 法國圖書館員協會ABF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