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想彼此傾訴的話語

2011年鴻飛經由陳玉金老師推薦、聯經出版社授權,將施佩君《獸和一群長得很像的小魚》裏八個故事翻譯成法文,請法國插畫家 Géraldine Alibeu 繪製插畫,分兩冊出版。佩君的文字精確無贅字,人物刻畫也很生動,不落俗套,因這本書之故 Aline Pailler 邀請我去她主持的電台節目介紹中翻法的過程。

我們當時請佩君把她收納在抽屜深處、未發表的文字寄來,我們很喜歡但不知道如何做才能陪伴法國讀者領略其中意趣,於是就又放在鴻飛的抽屜沉睡許久。去年,我和合夥人說:好,我知道怎麼編了。

快快的蜜蜂從這一朵花飛到那一朵花,採集花粉,整天匆匆忙忙,忙個不停。太陽下山的時候,她很累但也很滿足地飛回家。慢慢的蝸牛沿著花莖往上爬,一路上數葉子,一片,兩片,三片……等他爬到頂端,因花的美麗而驚嘆,那時候月亮已升起,花朵也即將凋謝。

花有感而發:蜜蜂走得那麼急,我有話要告訴她但根本來不及。你呢,你的讚美真讓我窩心,但是你來得是有點晚了,我想和你說的話說沒幾句,馬上得走了。蝸牛的回答把我們帶向一個安穩甜美的尾聲。

編譯法文版的時候,書名為整個故事定調,故事結尾也幫助讀者讓它和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想望產生連結。佩君的文字有含蓄的美感,寫成法文時“進階”為法國人頻率可感受到的含蓄(也就是說比原文稍微更加盛放一些),我再回頭把法文轉寫成中文請佩君給回饋。

插畫家 Amélie Carpentier創作時習慣用白色作底色,這次她改變做法,用變幻的天色反映時間推移,漸層表現富含音樂感,也為美麗的花添幽香。白色花瓣輪廓線的顏色跟隨底色變化,到最後和底色融為一體。我想,這是最美麗最溫柔的凋謝的方式。

.

.

Les choses à se dire  文/施佩君,圖/Amélie Carpentier,鴻飛2022.02 出版

照片:原畫展,布魯塞爾戇第德書店 (2022.04.29-5.13)

《藍石頭》再訪法國

一顆巨石在森林裏住了一千年,一場大火後呈現美麗藍色光澤,但它被霹成兩半,一半留在原處,另一半開始凡塵俗世的旅程。一開始總是被崇拜珍惜,最後總是被遺忘丟棄。它想到森林裏的另一半就碎裂一次,直到最後化身粉塵,飄回到魂縈夢繫的森林。

幾米創作時父親重病,他看到母親如何照顧父親,像兩個不能分開的個體,對彼此有無盡的眷戀。這個情節沒有出現在故事裏,不過那無語的莊嚴已深深浸透書的每一頁。

《藍石頭》曾在2010年由巴亞出版社邀請 Stéphane Lévêque 先生翻譯成法文,之後幾米在2015年重新修訂中文版。我先根據這個新版本揣摩幾米的語氣,翻了之後再細讀Lévêque的譯文。他的譯文很忠實也很優美,作者說什麼他就說什麼。然而,漢語讀者會“讀空氣”, 也已經習慣自動在腦子裏在某些字之間做連結,而法語如果沒有在這些地方加連接詞,會給人乾澀的感覺。另外,重複的字詞(如李商隱的“昨夜星辰昨夜風”)在漢語有修辭的美感,在法語則容易被誤會為詞窮。漢語文學字與字之間的空隙要不要翻,如何翻,重複的字是否該用相同的字來翻……在轉換成法語的時候不是可有可無的考慮,而是無法規避的關鍵問題。我看了Lévêque先生的譯文之後,明白鴻飛新版譯文存在的理由,心也就篤定了,專心聆聽作者,做好他的代言人。感謝大塊文化和幾米的信任,讓法國成為《藍石頭》未竟旅途裏深情回訪的驛站。

.

家在遙遠的森林中聲聲呼喚。它要回家了。

火車經過震動一次,它就快樂地破裂一次。

火車經過震動一次,它就快樂地破裂一次。

最後它變成一粒細沙。

.

《蘿蔔回來了》回到中國

鴻飛授權中國魔法象/河馬童書出版的《孔子》和《蘿蔔回來了》,順利在今年出版,也在漫長的等待之後安然寄達法國。法國精彩的原創何其多,魔法象總編輯柳漾慧眼獨具,注意到克蕾夢絲 · 波列 Clémence Pollet 畫作不僅具有藝術感染力,也自成一個豐富明快的視覺語言,除了上述兩種書也在稍早將《大家來過河》和《花木蘭》引進中國,期待為百家爭鳴、群雄競起的中國童書領域探索一條可行的道路,我們由衷敬佩。

蘿蔔回來了》是中國作家方軼群在1956年發表的小故事集其中一篇,曾經被許多國家的出版人改編為童書繪本,包括法國、日本、美國等,是少數被外國讀者喜愛和分享的中國故事。小兔子餓了,在雪地裡找到兩個蘿蔔,吃了其中一個,想到小猴子應該也餓了,便往小猴子家去。小猴子不在家,小兔子把蘿蔔放在桌上就走了。小猴子回家發現蘿蔔,但他已經吃飽了,想到小鹿應該也餓了,拿著蘿蔔便往小鹿家去……就這樣,蘿蔔經過一長串好朋友的遞送,小兔子一早醒來看到它回到自己的桌上。 “一定是好朋友送給我的”,吃了一頓開心的早餐。

低幼書換一個語言來呈現,要兼顧語音和語義非常不容易,尤其是1959年已經被法國知名出版社 Père Castor 改編過一次,在老一輩人心中已經留下深刻印象,創作新版本是個大挑戰。但是不用怕,只要認真讀,很多靈感和解答都在原始文本裏。我透過唐亞明老師和方軼群的兒子方炯先生聯絡上,他住上海,已經八十歲,告訴我之前流傳海外的改編版都沒有經過他父親授權,並把初版文字寄給我,簽約授權,這是鴻飛法文版的來由。

這文字的主調建築在一個反覆的結構、以及“讀者知而劇中人不知”的猜謎趣味之上。我把文字直譯成法文,再請 Véronique Massenot(維若妮卡 · 馬賽諾,也是《大家來過河》的作者)寫成輕快逗趣、小兒能朗朗上口的法語。從只有文字的故事過渡到繪本文字,有些事要交待清楚,有些則要訴諸小讀者的推理和想像力去填空,才能維持輕快流暢的風格。法文版2019年秋天出版,如今方炯先生也可以透過中文版想像他父親的故事如何在遙遠的歐洲陪伴法國小朋友過溫馨的耶誕。

.

.

克蕾夢絲的插畫重現小兔、小猴、小鹿、小熊和小兔反覆的結構,透過每個人家裡的擺設予以個性化,動物們回家發現桌上的蘿蔔,不知道是誰送來的,愣了一下直視前方,好像在問讀者,有趣極了。鴻飛能和這樣有創意又懂得讀文本的插畫家合作,何其幸運。

棋王 • 推手 • 木寶藏

鴻飛文化去年秋天出版《棋王》,這是 Reycraft 繼《不會很複雜》之後引進美國的第二本鴻飛作品。男孩在印度髒亂的街上向來往的行人討一口飯吃。這時一位老者出現在他面前,說要給他一個寶藏。男孩眼睛一亮,但當他看到老人口中的寶藏只是一塊一塊的小木頭,難掩失望之情,想掉頭就走。這時候老人將木塊排成陣列,輕輕推移,同時和男孩說水手、騎兵、戰士和將軍的傳奇。男孩為之深深著迷……

.

.

圖文作者斐德列克 • 馬黑 Frédéric Marais 數年前以黑馬之姿,從廣告界轉身投入童書插畫領域,畫風犀利簡潔,英氣逼人,一無贅肉和贅語。《棋王》初稿寄來時,我和合伙人都馬上辨認出他一貫的特色,但並未立即採用;故事裡有若干微妙的元素可以存在但尚未存在。等他第二稿來,初時不起眼的小花苞如今盛開綻放,我們和男孩一樣眼睛為之一亮。討論了兩處更微妙的細節後由作者詮釋發揮,添加一幅圖,第三稿於是大功告成。

.

作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創作和編輯過程可以和故事本身一樣戲劇化。事後回想,內斂的斐德列克像一潭深水,水底有強勁的伏流但水面幾乎波紋不起。如果不曾在這水裡游過,不會猜想到伏流的存在。身為編輯,我們陪伴經驗各不相同的讀者走進這個故事,需要在不破壞作者低調魅力的前提下,引導讀者眼光從水面波紋去想像未見的洶湧波濤。在這過程中,有著傲人創作力的斐德列克肯與我們對話,應是他面冷心熱的表徵,我也像從覆蓋白雪的山巔走下來一樣,心靈被冷冽的空氣徹底洗滌了一遍,暢快淋漓,一生難忘。

《棋王》法文書名是「推動木塊的人」。木塊之輕,命運之重:斐德列克不是華人,但「舉重若輕」和「四兩撥千斤」應是他不陌生的情境。書是三個特別色印刷,如鑽石般純粹。

外婆家的馬

《外婆家的馬》(文/謝華,圖/黃麗,海燕出版社)人物鮮活,故事兼具童趣和人文溫度,獲得第六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首獎可謂實至名歸。去年三月初我捧著中文版在巴黎一家咖啡館向發行商行銷部主任作介紹,之後不到一個禮拜全法國緊急封城,出版計劃也被急凍了。

我們多出整整一年的時間來籌備法文版。這本書的敘事風格與法國讀者的閱讀習慣有些許不同,直接換成法語出版應該很省事,但也可能讓讀者錯失與好故事相遇的機會。我們有幸得到出版社和作者的信任,在編排上作了一些小更動,書名改為《外婆家的假期》。今年二月我再次和發行商團隊介紹,很多人都笑了,覺得故事很逗,人物很可愛。「祖孫」和「假期」是重視家庭和親子關係的法國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配合封面富有東方情調的水墨輪廓畫,既熟悉又新奇。

法國讀者從小浸潤在圖像世界裏,很快就能看出這繪本裏兩個對比鮮明的技法:簡潔的水墨線條反映了外婆不拖泥帶水的務實性格,而厚實的油畫畫面則傳神地呈現了小男孩滿到溢出來的想像世界。圖與圖之間的對話烘托了兩個人物不需冗贅形容詞的互動。

但是面對法國讀者時,圖文之間的對話又是另一番挑戰。有些事華人認為沒有說的必要,法國人則習慣明白講出來而不覺得累贅,比如說「吃點心」「洗澡」「睡覺」 「吃飯」等儀式化了的生活內容。 反過來,某些華人作者向讀者妥善交待的細節,法國人可以直接訴諸視覺語言而跳過文字來理解。我把法文文本重新寫回中文給出版社和作者審閱,以求達到「增一分太多,減一分太少」的境地。因為故事本身好的緣故,所以法文也自然地跟上來了。

《外婆家的馬》和先前鴻飛引進法國的華人原創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作者創造的人物不是扁平化了的亞洲人樣板,而是有著具體的內心活動和想望。國內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句廢話,但對法國讀者來說絕對不是。我們在2008年初出版了許地山的短文《再會》,講的是蕭老太太和年輕時的情人重逢、兩人吃牡蠣餅回憶童年的故事。那時候一位關注華人和亞洲兒童文學的巴黎圖書館員 David-Umberto Signoretti 即特別點出:「我們等這麼久,終於可以在童書繪本裏看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方人。」《團圓》、《棉婆婆睡不著》、《打燈籠》,《姑姑的樹》、甚至《火焰》一句話也沒說的狐狸媽媽,貫穿故事的全都不是配合演出的傀儡,而是有完整自主意識的大人和小孩。

這些故事有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童書繪本通常只有十餘個跨頁,它們卻能夠用這麼短的篇幅講出「馴養」(小王子語)的過程。《外婆家的馬》祖孫的世界從對立到融合、《姑姑的樹》小女孩和姑姑從陌生到變成知己、乃至於《團圓》毛毛面對一年沒見過面的爸爸,從排拒到相惜的過程:這種從小細節說大故事的氣魄,或許和看似小巧玲瓏卻氣象萬千的唐詩傳統不無關聯。

《微笑的魚》一路游向法國

Le Poisson qui me souriait 幾米作品,鴻飛文化2021年3月出版

2006年我去德國參觀法蘭克福書展,在台灣館首次認識幾米的作品《微笑的魚》。它和《森林裏的秘密》同是幾米的繪本處女作,於1998年由玉山社出版。2003年大塊文化重新推出,2006年的動畫版獲柏林影展最佳兒童短片特別獎。

幾米作品豐富多樣,判斷哪些書適合介紹給法國讀者作為入門閱讀,對引進的出版社而言是一項考驗。我們基於對法國讀者的了解,主要考慮有兩個,其一是故事性,其二是故事內容和法國讀者生活經驗產生連結的可能。《微笑的魚》敘事主線兼具清晰易懂與意蘊深遠的特性,同時也透過具體情境引發讀者針對攸關個人幸福感的「同理」和「溝通」等哲學命題,作一番思考。我們於2019年決定引進法國,翌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人們因封城禁足而困在家裡,凝望玻璃窗外灑滿陽光的寧靜世界。當他們翻開《微笑的魚》,看到主角困在透明魚缸裏,他會明白「這個作家了解我」,個人體驗因而有了擴大為集體感動的可能。

故事主角帶著一隻魚回家。「我對她說話,她搖一搖尾巴,對我微笑。」我翻譯成法文的時候很自然地用了 remuer(搖動)這個動詞。電子稿完成之後我反覆校閱,心裡有點疑惑:這個字通常會讓法國人聯想到狗。這並沒有違反作者的原意,因為這一條魚「像狗一樣忠心,像貓一樣貼心」。但法語有另外一個動詞 frétiller 專門用來形容魚晃動尾巴的神態,它不是連續性的左右搖晃,是抖動一下停一下,而且是整個身體都會動起來的那一種搖晃。我問鴻飛的資深校對 Sophie 查證,她認為兩種寫法都成立。

主角經過一夜奇異的夢之後,「我看見一隻平凡無奇、被困在我家中的小魚。她搖著尾巴,依然帶著微笑的表情。」我和合伙人最後決定第一次搖尾巴用 remuer,這是主角的主觀投射,他覺得魚和狗一樣用搖尾巴表達歡喜的情緒。第二次搖尾巴用 frétiller,客觀描述一隻晃動著尾巴的魚,暗示主角明白了自己先前解讀魚表情時一廂情願的眼光。

每一本書出版都或多或少伴隨著一些小故事。這是《微笑的魚》法語版翻譯過程的小插曲。

活了100萬次的貓

台北朋友送我一本 《 活了100萬次的貓 》(上誼文化1997,步步出版2018),至少有兩年了吧,我偶爾在網路上看到書影,全然忘記它就躺在我的書櫃裏。昨天晚上第一次翻開來讀,挺搞笑的,讀到末尾眼眶濕了。合伙人要我告訴他故事講什麼,我就一頁一頁用淡定的法文口譯,努力不笑場,讀到接近尾聲時就直接哭了。

從以前到現在,能讓我又哭又笑的圖畫故事書大概僅有這一本吧。我在網上找到譯者林真美老師和唐亞明老師的分享,2016.11.23 每日頭條「為什麼一本書能給人100萬次的感動?」也描述了接力出版社2004年引進中國、和讀者結緣的過程。在中國銷量達到100萬冊的圖畫書不超過三本,佐野洋子的《活了100萬次的貓》就是其中之一。

一隻貓活一百萬次,一開始覺得是荒誕誇張的命題,但一本書能感動一百萬人,難道不意味著它的主角虎斑貓真的活過一百萬次?畢竟人活著就是活在記得你、珍惜你的人心中。當記得你的人死了,你也就死了。但當你的故事在某個人心中被記起,你就又活過來了。

與其說我好奇於這個故事說了什麼,不如說我想知道在自己的「閱讀」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書前半段那隻沒心沒肺的虎斑貓是我,後半段那隻溫柔幸福的虎斑貓也是我。如果我只是個沒心沒肺厭世的傢伙,或者只懂得没有波浪的溫柔幸福,或許感受的震撼不會這麼大。

國王、水手、小偷、小姑娘固然深愛虎斑貓,但他們只會帶著貓做他們自己愛做的事。至於貓愛什麼,討厭什麼,他們好像不清楚也不在乎。在這情況下,「貓不在乎自己死了」實在不足為奇。當貓不再有主人,成了野貓,眾多貓小姐為了取悅他,主動送上他可能會喜歡的東西,這讓他的存在與之前的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個生命有所不同了。然後,他有了取悅的渴望和對象。

我在法國做圖畫書》有一段文字寫到鴻飛出版社成立前一年,我在經歷一番曲折和領悟之後,「從此有了奮鬥的理由和自由。」虎斑貓不管是否能夠得到白貓的歡心都要認真在空中翻三個跟斗, 想是同樣的心情。結局有歡笑有淚水,但無論如何它會是個乾乾淨淨的結束,而不再有投胎轉世的牽掛。

.


.

我稍作搜尋,發現西方國家曾經有英文版(1998)和法文版(2009),僅有讀者讀後感,不見專業點評推薦,如果判斷無誤應該是在市場上黯然引退。少數讀者很喜歡但不確定它算是童書。我們能喜歡一個故事,其實周遭文化氛圍與集體經驗是不能少的。好書不一定能行遍天下,不能行遍天下的也不見得就不是經典好書。讀者的眼界也是參數之一。

《星空》入圍法國童書巫婆獎

法國童書界有若干重要獎項,幾米作品《星空》入圍其中一個「巫婆獎」Prix Sorcières(總共有三大類,六小組。每組五個作品入圍,一個得獎。每年只有六本書得獎),投票結果將在一個禮拜後揭曉。我趁此機會搜尋了有關該獎的資料,提供國內的朋友做參考。

巫婆獎的精神是藉助童書店和兒童圖書館這兩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的參與, 獎勵年度傑出的作品,也就是讓人印象特別深刻、啟發兒童好奇心、幫助兒童自在地成長的書。它在1986年由童書專門店協會ALSJ發起(這些書商自稱為「巫婆」),1989年有法國圖書館員協會ABF加入,此後該獎一直是兩協會合辦,一來可納入不同專業的視角(得獎的作品叫好叫座缺一不可),二來也有助於動員全法國各地會員,增加參與感 (若干大省的圖書館參考年度得獎作品來設計推廣活動)。

該獎設常務委員會,定期改選。委員總數不超過二十人,來自上述兩協會,人數份額均等。委員會每年在巴黎集會六次。巫婆獎的獎項經過數度更改,從2018年起分三類六組:

•  carrément beau 傑出的美術表現,底下分大孩組和小孩組

•  carrément passionnant 傑出的文學表現,底下分大孩組和小孩組

•  carrément sorcières 原創性特別高的驚艷之作,底下分故事組和知識類組

大孩和小孩大致以十歲為分水嶺,根據每年入選的作品賦予彈性。 每年年初委員會整理出前一年出版的推薦作品,協會會員可自願登記參加投票,也有權另外推薦他們認為應該關注和鼓勵的作品(條件是當代作者、原創或首次被翻譯為法文),投票結果每一組選取五個入圍作品並公布,接著由常務委員投票選出得獎作品。《星空》入圍的是傑出美術表現類大孩組。

.

近年台灣讀者較熟悉的得獎作品包括:

•   Les choses qui s’en vont / Béatrice Alemagna 2020傑出美術表現小孩組

•   Duel au soleil / Manuel Marsol 2019 原創性特別高的驚艷之作故事組

近年台灣讀者較熟悉的入圍作品包括:

•   Cigale / Shaun Tan 2020原創性特別高的驚艷之作故事組

•   La montagne / Carmen Chica et Manuel Marsol 2019 傑出美術表現大孩組

請參考 法國圖書館員協會ABF 網站

陶藝家之妻:不流血的寧靜革命

La Femme du potier 文圖 / 德第歐 Thierry Dedieu

婦女節到了,邀請大家複習一下鴻飛2019年春天出版的陶藝家之妻 :

阿馬德·雷扎 Ahmad Reza 以學徒的誠意揣摩如何崇敬手中的粘土,祖傳工藝的大小規則他亦瞭如指掌:他成了國寶級的陶藝家。他在位於花園深處的工作室接待慕名而來的同好,但他的妻子卻不准踏進一步,只能賢慧地把茶端到窗戶邊然後隱身退下。

阿馬德創作時渾然忘我,純熟的姿態像敬神的舞蹈,窗外的妻子深深為之著迷。有一天丈夫出門,她再也再也忍不住,偷偷溜進去用她素人之手捏出一個花盆。那是無法遏抑的本能。然後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這一天,阿馬德陪古董商來家裡參觀工作室,陶藝家之妻走避不及被逮個正著!

阿馬德急忙向訪客彎腰道歉:「原諒內人莽撞無知,她做的東西俗陋且毫無章法……」訪客什麼都沒說,只是盯著她手中那些「不入流」的瓶罐。隔幾天,古董商又來了,還帶了一些朋友來,來看她的作品。現在換成阿馬德端茶待客:人們恭賀丈夫,但崇拜他的妻子。她說自己什麼都不會,如果僥倖做出一些像樣的東西,那完全得歸功於她對丈夫的觀察。他的丈夫才是最厲害的。

這一天郵差送來一封信:陶藝家之妻得到大獎。阿馬德跑到工作室把信拿給他的妻子,然後……他僅僅花了十五分鐘的時間,把自己三十年來的作品全部砸碎!從那一刻起,他變成了陶藝家的丈夫。

故事結束時,他從窗外看著自己的妻子沉醉在創作里。或許他要從零開始?……

這兩人擁有一樣的追求:對陶藝無可妥協的熱愛。這能量讓他們衝破了根深蒂固的社會制約,成就了一場不流血的寧靜革命(可悲的是現今地球上某些不開明的角落,不是她被殺就是他自殺)。

後記:鬼才德第歐 Thierry Dedieu 改編自真人真事。故事女主角在法國南部某書展上發現這一本書,什麼也沒有說,只給他一個深長無言的擁抱。

参考2019 年3月 朱靜容小姐介绍

参考 《來點顏色瞧瞧!》 2020年8月 OPENBOOK 繪本書房專欄,文 / 朱靜容

不停歇的美好時刻:《我所愛的一切》法文版

對孩子來說什麼是幸福?不是一個滿滿的銀行帳戶,而是一堆小小的生活細節,或許我們成年人難以察覺這些細節,但感情豐富敏銳的孩童卻懂得欣賞它們並將之轉化為生命中恆久的美好。

近年來兒童圖畫故事書所涵蓋的主題有了很大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書籍生動地展現兒童的內心世界。早些 時候,這些書著偏重描繪他們的負面情緒(憤怒,恐懼,嫉妒……)和幫助他們(以及我們成年人)處理這些情緒的方法。現在,讀者可以更常在書裏看到對正面情緒的描繪,這是可喜的現象。

《我所愛的一切》向我們展示了賦予一個小女孩血肉的日常生活小事。這小朋友列舉讓她歡欣的事物,其過程充滿熱情和溫馨,所以即使這些瑣事被作者放大甚至美化也無傷大雅。這些輕鬆的生活即景透過插畫鮮明活潑的色彩,傳遞愉悅的感官經驗,深具說服力,讓讀者不自覺地認同小女孩的角色。更難能可貴的是敘事者看待每件事物的眼光無比堅定澄澈。小女孩所描述的每一個生活點滴都對她性格的形塑有長遠影響,但在長長的一生中它們亦是稍縱即逝的浮光掠影。當時間洗刷世上所有一切,只有一件事會留下來,那就是母親的愛,以及對這份愛永不停歇的信念。

從這個角度看,這個故事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啟示:大多數描繪親情的圖畫書都是由成人向孩子表達愛意。但是在這本書裏,說話的是孩子,各項活動也圍繞著她展開,不管是特寫還是長鏡頭,構圖視角經常安排在孩子的高度。這本書讓讀者明白:一個知道自己被愛的孩子會確信生命中每一個探險的腳步都伴隨著親人的祝福,也會往開朗茁壯的路上前進。

《我所愛的一切》不僅是一本關於愛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童年和時間的書。它透過十幾個畫面陪伴大小讀者回味那些賦予他們生存意義的事物。小朋友會認同敘述者,成年人會被故事的普世性和它輝映的甜美回憶所感動。

法國馬西市讓·考克多圖書館 Aurélia Magalhaes 撰文 ♦ 刊載於PAGE雜誌2021年二月號 n°206

.

原版 “What I like most ” 文 / Mary Murphy · 圖 / 朱成梁。Walker Books 2020年4月出版 ♦ 法文版 “Tout ce que j’aime” 鴻飛文化2021年2月18日出版 ♦ 中文版《這個世界上,我最喜歡……》信誼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