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緣三部曲(三):讀者觀點和跨文化現象

法國電視周刊 Télérama一年52期,每一期介紹一本童書,可以是漫畫、也可能是小說或繪本。在一年八萬本的新書中躋身這五十本,簡直就像中樂透一樣。繼《日本、火山下的行腳》之後,《友子的故事》也擠進這窄門。我和合伙人在興奮之餘也注意到這位資深記者的用詞所顯現的讀者觀點,值得玩味。她形容這是一個日本童話 (conte),木芥子被類比做一個有魔法的護身符 (grigri),是個既現代又魔幻 (surnaturel) 的故事。

這個觀點和作者觀點有一些出入:友子的故事是原創,其內容和結構亦有別於童話。它沒有超自然的魔法,很可以發生在法國金髮碧眼的小露易絲或妮娜身上。如果記者認為這繪本萬中選一,值得點評,她的理由為何會和原作有如此明顯的差距?

循著這個線索,我和合伙人注意到點評所沒有提及的细節:送木芥子給友子的阿姨、教陶藝的寺本先生、烘焙店主人和他的妻子……這些人物書評隻字未提,記者把故事不可思議的成分全歸納到神奇的木芥子身上,好像人們的關愛與慈悲和故事情節的推演完全無關。故事結束時,從烘焙店走出來的友子臉上之所以會泛著幸福的神采,難道不是這些有緣人的善意所造就的嗎?木芥子只是一個讓善意得以生發與傳遞的媒介。如果這位記者在台北捷運看見帶著滿足微笑的媽媽,她或許會認為老太太袋子裏藏了一個釋放正能量的無敵神器吧?

.

.

在鴻飛編輯出版的過程中,跨文化作品特別容易折射出作者觀點和讀者觀點的差異(請參考我去年十二月寫的<愛的三部曲>),但即使作者和讀者身處同一個文化,這並不表示兩者的觀點就一定相同。《友子的故事》與電視周刊記者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我和合伙人的猜想是記者確確實實受故事感動,但她作為典型的法國人,「善意循環」的觀念不在她的可見光譜裏,只好把木芥子抓來當作替身來解釋這故事裡超越物質存在的面向。

連法國作家寫的故事都不一定為法國讀者所了解,朋友們,你們可想見在法國介紹華人作家的作品不是成天在玫瑰花園喝咖啡那麼寫意浪漫。跨文化創作不是口號也無關獎項的光環。它是一門修行,一份實踐,一個開啟相互了解的祝願。

惜緣三部曲(二):精神生活

Spiritualité 可以翻譯為精神性,靈性,靈修,修行(根據文橋出版社 Lanbridge 法漢字典) 。在法國用這個字的機會非常少,每次提到它,人們馬上用另外一個字取代:religion 宗教。好像油遇到水,一溜煙就岔開了 。這我在朋友圈以及媒體觀察屢試不爽。合伙人黎雅格忍不住請我給 spiritualité 下個定義。我思考了幾秒鐘,和他說下面這一個故事:

這一天晚上,我又要搭飛機回法國。在永和家中和媽媽閑聊時說:時間過得真快,原本想趁回來時吃個潤餅到最後仍只是在嘴上說說,等下次咯。說了我也沒放在心上。那天下午整理行李,忽然發現屋子很靜,原來媽媽出門了但沒說去哪裡。

等下午過去,她進門手上拎了一個小袋子:兩個大大的潤餅,還是熱的!說我細心也好,粗心也罷,反正我根本沒想到她出門是去做這件事 !她笑笑若無其事的說:她先前和朋友去淡水玩,知道那一家有好口碑。那是我吃過最美味的潤餅。

我告訴黎雅格說我不知道 spiritualité 的定義是什麼,但我想像媽媽一個人搭捷運從永和去到淡水,路人不認識她但可以感受到身旁這位老太太臉上泛著微笑和光芒。這段旅程是精神生活的體現和實踐。精神是無形的,但它是確確實實的存在。

插图:友子的故事 L’Amie en bois d’érable. Illus. Pascale Moteki

惜緣三部曲(一):友子的故事

友子的阿姨送給她一個禮物:一尊可愛的木芥子(日本傳統木偶)。她成了友子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一天,友子和媽媽上菜市場遇到西北雨,兩人匆匆忙忙跑到茶屋躲雨。友子把手伸進袋子把木芥子拿出來分享茶點,卻驚覺木芥子丟了。她衝出去馬路上遍尋不着 ,感到萬分失落。學校教陶藝的寺本先生安慰友子:「有些物件,比如說茶碗,會有不同的手、不同的人去愛惜它。拾到你的木芥子的人,會和你一樣好好照顧它的。」

時光荏苒,長大後的友子成了陶藝師。城裡一家旅館和她訂購一組茶具,她親自送了貨,在街上遛躂時經過一家餅店。啊,怎麼會……兒時遺失的木芥子竟然在櫥窗里向她微笑。她問老闆木芥子來自何處。原來多年前他的妻子在一個下雨的市場邊撿到它並思量著:「既然生命把它擺到我的路上,我就好好照顧它。」老闆娘過世之後,他把木芥子擺在櫥窗里,好像她不曾離開一樣。友子紅了眼眶說:「您的夫人是好心腸的人。」並買了三個抹茶餅,老闆多送給她兩顆小麻糬。

這是圖文作者Pascale Moteki 與 Delphine Roux 第一次和鴻飛合作,戴爾芬用字精確而不花俏,有一種樸實的美。一連串具體的情境,不用形容詞便能讓讀者情緒跟隨友子的憂喜而起伏。丟失最心愛的玩具和玩伴,對小孩子來說是天大的災難。當今法國社會有高度世俗化(不談精神生活)與崇尚個人意志這兩個特性,對於不經自己選擇而降臨的事件(包括親人死亡)沒有理解和化解的良方。這故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不僅友子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與木芥子分開,老闆娘也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讓木芥子走進她的生命。這不禁讓我想起小王子和他的玫瑰。

是不是所有人事物都要必須要自己選擇的才有價值,才值得珍惜?但並非生命裡每一件事都是由我們選擇(要不然也不會有一見鍾情的浪漫)。不是經由自己選擇的是否也能給我們人生帶來啟發和滋養?東方人生哲學給看似無關的偶發事件留下了理解的可能:它們之間的聯繫並不因為我們看不見就不存在。俗話說「冥冥之中」,那個存而不論的聯繫是所謂的「緣」。

這個字並不存在於法文字典裡,但卻被戴爾芬用一個故事貼切地演繹出來了。「命運」這個字法文倒是有的,但現代人不知道怎麼用它,好像用了它便是承認人不能主宰一切,是示弱的表現。帕絲卡像攝影記者一樣,四兩撥千斤向人心幽微處取景,帶回來的畫面讓人過目不忘。友子和媽媽在茶屋躲雨、興高采烈地聊天時,渾然不知木芥子已經遺失。穿和服的女人奉茶並面帶微笑華麗走過,有如命運一般神秘……

一小撮人的秘密

Le Secret du clan : 這本書的繪者德第歐 Dedieu 是公認的鬼才,能和他搭檔創作的也不是省油的燈。這是他和邦吉勒 Gilles Baum 合作的第十本書,也是鴻飛和邦吉勒合作的第一本。邦的正職是小學教師,多年前他還沒開始寫作時接待德第歐去和班上小朋友做互動,對大師崇拜萬分,之後把一篇稿子寄給德第歐請益。德第歐遇見可雕之材,予以指導,儼然一對師徒。

《一小撮人的秘密》短短十幾個篇幅,以四兩撥千斤的姿態碰觸若干哲學問題,卻不急著給答案。它專心營造一個美麗溫馨的場景,讓讀者在這麗景之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這是一個關於「人我關係」與傳承的故事。放假的小孫女去漁村找爺爺,兩人默契不在話下。奶奶已經不在,但她對小孫女的關愛是如此自然而沒有負擔(她從不懷疑有一天小女孩能懂得這一小撮人的秘密)。爸爸呢?為什麼爸爸不在這一小撮人裡面?不是故意疏遠他,而是因為他「蝦米攏呣驚」,一直往城市跑。為人長輩能如此放開手,不也讓人感到暖心嗎?

這是一個關於「識見」的故事。我們心裡想望什麼,眼裡就會看到什麼。面對海邊這個神秘奇景,村裡那個好為人師的教員一定什麼都要解釋清楚才肯罷休;警察會馬上立案調查;雜貨店老闆則會開始動腦筋發一筆小財。所以,他們不在這一小撮人裡面。到頭來,只有不被各種慾望蒙蔽的澄凈心靈,和美麗照面的時候才不會錯身而過。

最後,這也是一個關於「時間」的故事,萬物各有時的「時」。爺爺在小孫女準備好了的時候才傳授給她這個秘密。如果她沒有準備好,急也沒用。從今以後,她可以用一生的時間再三品嘗這個秘密、並且和準備好的人分享它。

感謝朱靜容小姐為這本書取了中文名字,並和這一小撮人一樣,從容自在地傳遞這一份奧秘與美好。

小國王

Sans titre-1.jpg

這個月出版新書 Le si petit roi 《小國王》並完成法語版與英語版書目。眼看明天換新月,今晚寫篇編輯手記。

手邊一本進行中的新書有一百幅插圖,我把所有所有的圖擺在桌面做清點,摸清楚作者如此安排的意向並給予回饋:「你的觀點提供讀者一個理解與感受世界的新路徑,它具有原創性,是這本書存在的好理由!如果你希望這觀點能更完整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某些插畫的頁面設計與先後次序安排做個調整,效果可能更好。」我粗粗做個示範,周五下午寄電子郵件給他,讓他看看覺得怎樣。

他回信兩天之後我今天早上才深呼吸,打開來讀。「你的觀察我很同意,我也有意朝你建議的方式修改……」。哇,大鬆一口氣。這是編輯日常的樂事,也應是創作者和出版社互動的常態。

如果不描述一下“非常態”,好像顯示不出這個常態的美好。非常態是:根據我們的觀點看出某個創作計劃的缺點與弱點,花時間引導作者做改善,再見面時發現他有聽沒有懂(不想懂?),還暗示我們不識貨。我就當作把之前的時間送給了他,換得一個經驗。編輯的經驗是這樣來的。

圖:Le si petit roi 插畫家朱莉吉蓮 Julie Guillem 這是絕對常態 🙂

《火焰》2019年獲法國讀者票選為年度最佳繪本

法國的全民圖書館 Culture et Bibliothèques pour tous成立於1936年,是民間自發性協會,全法國設有一千個據點,一萬名志工組成的圖書館員負責就近將圖書與閱讀文化帶給需要的人。該協會設立童書獎 Livrentête 迄今二十年,今年四月負責人 Véronique Philippeaux 菲麗波女士打電話來告知朱成梁老師的《火焰》得到繪本類首獎時,她並不知道朱老師即將來法國訪問。我們徵得朱老師同意將回程機票日期往後延一天,以便出席六月五日巴黎的頒獎大會。現場有來自全法國約兩百位圖書館員代表,聆聽榮譽主席 Sophie Van der Linden與菲麗波女士和朱老師的對話。協會月刊 Notes bibliographiques 2019年七月號摘錄對談內容如下。

*     *     *

朱成梁1948年出生於上海,南京美術學院畢業後在江蘇美術出版社擔任編輯也負責裝幀設計,長期接觸民間藝術裡的傳統意象與表現方式,包括剪紙,版畫與壁畫。這個背景在1980年代他開始創作童書插畫時即顯露在他的作品裡。他把插畫創作比喻為拍電影,所有的道具、服裝和裝飾都經過細心考究,增加人物的真實感。法國鴻飛文化出版社引進朱成梁五種繪本作品,其中《團圓》獲得2009年豐子愷兒童圖畫書首獎。

菲麗波提問:您是插畫家,《火焰》是例外,因為這一本書的圖文都是您的創作。

朱成梁回答:《火焰》的故事靈感來自於加拿大作家西頓的動物故事《泉源狐》,故事結尾很悲慘,給小時候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後,我為小朋友創作圖畫書,便選擇這個故事並加以改編。除了結局不同之外,讀者也可看到若干中國農村生活的元素。但故事訴說的是可以打動世界上所有人的主題。

Sophie Van der Linden 評論:中國的圖畫故事書和法國發展路途很不相同,朱成梁先生是當今中國成就最高的插畫家。我在上海童書展注意到朱老師受到的肯定不僅來自於書評界,也來自與讀者大眾。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特別感謝鴻飛出版社為法國讀者引進朱老師作品。不論是設色還是質感,朱老師的圖像語言很鮮明,很有韻味。《火焰》展現了他掌握動態形象的功力,讓圖像與敘事達成完美結合。

Sophie Van der Linden 提問:繪本在中國是相對晚近的藝術表現形式。您是在何種情況下選擇為繪本做插畫?

朱成梁回答:我小時候喜歡看連環畫,這些富含故事性的圖畫構成我美術啟蒙的重要部分,可以說我所關注的圖畫都離不開故事。隨後我在出版社擔任編輯,對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一旦我有時間做創作,我就很自然地選擇了做圖畫故事書。

菲麗波提問:《火焰》的小讀者經常問一個問題:狐狸媽媽救小斑點的時候,另一個孩子紅毛在哪裡?

朱成梁回答(笑):小朋友常常會問大人想不到的問題。我們可以想像,狐狸媽媽一定事先把紅毛安置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之後才去救斑點,那個地方獵狗找不到,獵人也找不到……

*     *     *

再次感謝全民圖書館提供這個珍貴的交流的機會。藝術幫助我們跨越文化,相互理解,分享感動,但只有長期的投入、關注與付出才能維繫這把交流的火焰。願大家繼續一起努力。

ok_1_b98a34340d27a9ce1a7e8a6a54692efe.jpg

撰文:鴻飛文化負責人葉俊良,2019年7月22日

全民圖書館協會網站http://www.uncbpt.fr/

《夏天的假期》 :三木森作品 [2/2]

 

夏休み516日於法國出版我瀏覽了十餘則書評和導讀嘗試找出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那可以說是生命學習 

對很多家長和祖父祖母來說小朋友放暑假是大事一件。大家會聚在一起,做一些平常沒時間做的事,去河邊海邊或鄉下老家,戲水釣魚烤肉,因為大家下意識多認同:在做的過程中的感情培養與親子互動,是小朋友成長學習的一部分。我認識的法國成年人,若提起小時候夏日假期,臉上總是泛起一絲懷舊的幸福表情。這一段時光往往在還來不及挽留的時候,已經成為過去:當青春期來臨,父母和孩子都心知肚明:回不去了。 

在這個共同的基礎之上,不同的導讀人會選擇夏休みVacances d’été 裏不同的面向來介紹。比較偏重圖書教育功能的會強調故事裏不同的景色與地點(包括藝術家的雕塑),與主角游泳、吃冰、騎腳踏車等各項活動。比較感性的讀者會注意封面紙張珍珠光澤的處理,與那一句既簡單又深刻的開場白:獻給那些不想忘記的曾經。也有一位導讀者把假期裏的照片理解為一種捕捉美好時刻的“儀式”,就好像小王子和狐狸邂逅的插曲,小王子金色的頭髮讓不吃麥的狐狸從此喜歡上麥田的顏色與風吹過麥田的聲音。 

花栗鼠繪本館邀請作者在 728日出席新書發表會(需報名哦)

64656110_2677866435566064_2484298634074521600_n.jpg

書影 => https://youtu.be/ZXGioOmmOlY

《夏天的假期》:三木森作品 [1/2]

HONFEI_ETE_COUV_HD_OK.jpg夏休みVacances d’été 是台灣創作者三木森交由鴻飛文化在法國出版、發行的繪本處女作。感謝台北的花栗鼠繪本館邀請作者在 728日出席新書發表會(需報名哦),並安排我透過視訊從編輯的角度和讀者介紹這一本書出版的過程。 

首先是創作者和出版社的邂逅。2016年我受童里繪本洋行小萩的邀請在台北雅典書店向讀者介紹鴻飛的出版品,包括薩繆爾利伯洪的《不會很複雜》,三木森來聽講但並沒有自我引介。兩年之後我們開始有所接觸,那時候不只有我們了解他的創作,我感覺鴻飛的出版理念也已為他所了解。我們互相選擇了。現在回想起來,和鴻飛有長久合作關係的作家與插畫家都不是單方面被動地被出版社選上的,而是認定鴻飛是能夠陪伴他們走一段路的夥伴。 

夏休み草圖的完成度很高,該有的元素都有了,鴻飛作為出版者的責任是讓法國讀者看見它,喜愛它,並且在心裡說“三木森了解我”。老實說,除了少數例外,讀者都不願輕易“馴養”無字書,尤其是如此尊崇語言表達能力的法國讀者。而一個在法國業界“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做了一本低幼無字書,如果以為只要藝術性夠強就足以消弭這些障礙,那可就有點太樂觀了。意識到這些困難,是編輯的動力的來源。 

64656110_2677866435566064_2484298634074521600_n.jpg

所以夏休み法文版編輯的主軸是:明確引導讀者去說一個故事,同時保有多樣閱讀的可能性。具體來說,是透過版面設計讓讀者可以很自然地把它當成一本相簿來翻閱(相簿原本就無字,所以讀者不會抱怨沒有文字),讀者自己的夏日回憶也在翻頁之中被喚醒。但是把它聯想成相簿並非唯一的讀法:有沒有這種聯想都不妨礙閱讀的趣味性。畫面與畫面之間發生了什麼事?相對於故事開始時對未知的觀望,結束時秋風吹起內心是什麼感受?如果把相簿的隱喻做得很明顯,那不僅破壞了創作者苦心經營的藝術張力,也是低估了讀者的想像力。 

讀者或許想知道法國導讀人士如何評介這本書。我這幾天彙整之後節譯給大家做參考。

HONFEI_ETE_INT2_OK.jpg

書影 => https://youtu.be/ZXGioOmmOlY

 

《陶藝家之妻》 La femme du potier

位於台中的朱靜容小姐通曉法語,對圖像的感悟精確細致再加上其犀利流暢的中文,實為鬼才德帝歐的新作《陶藝家之妻》可遇不可求的代言人。期待有一天,這一則描畫“寧靜革命”的故事能以中文呈現在台灣讀者眼前。

54364880_2110227682400594_4953615825220141056_n.jpg

(文:朱靜容)氣溫驟降時收到溫暖的贈書—法國鴻飛出版的葉先生慨贈《陶藝家之妻》La Femme du Potier.越洋十天飛抵台中,趕緊來篇「開箱文」介紹——
整本書的底色設計很有意思:封面、蝴蝶頁,洋溢一股南瓜的氣味,那種黃來自陽光,來自泥土吧!第一頁的黃,聯想起香甜的黃金番薯。

字體安排和色彩變化也藏玄機:書名頁的文字以手稿形式呈現,粗獷豪邁的毛邊,不禁令我猜測:主述故事的可能是位男性。粗黑字體恭敬整齊地交代這位知名的陶藝家Ahmad Reza 如何承襲古法,謹遵傳統,將作品忠實完成,陶藝家之妻又是如何恪守份際,唯唯諾諾的奉茶接待訪客
只能透過小窗一點一點「見習」大師練功。此時背景色像柴火窯燒似的由「金橘」、「珊瑚紅」轉「鹹鴨蛋黃」復成「緋紅」、「磚紅」再變為「曙紅」、「胭脂紅」。

53799372_2101310626625633_4061398410278731776_n.jpg

一般閱讀圖畫書很容易聚焦圖畫而忽略了文字,我們來細咀書中的文學性書寫:在陶藝家返回撞見妻子不僅闖進工作室,還動手捏塑了一堆作品。更可怕的是:陪在身旁一同目擊現場的還有一位藝品商人。文字將這幕以連續致歉描述,而非動作。我們讀出Reza的慌所有的歉意皆來自那些「不堪入目」的陶藝品。身為大師,究竟有無鑑賞他人藝品的能力呢?

訪客無言,陶藝家之妻更是羞愧地蜷曲角落。翌日登門造訪的人都是為了一睹Reza太太的創作而來,換成陶藝家端茶接待了。字體變成白色,跟這位女陶藝家手上的作品顏色一樣。背景「酒紅色」、「栗色」漸漸暗成像得了病似的「豬肝色」,像發酒瘋似的「勃艮第色」,陶藝家被眾人改以「陶瓷家之夫」相稱。

最後一頁,底色又回到了金黃的陽光,一如妻子透過小窗窺看先生工作的那一頁。只是這一頁,站在窗外的是以前的大師,現在的「陶瓷家之夫」。

閱讀繪本中的「圖像」應該是很直觀的,它們源自感官的情緒、共感、生活經驗牽引。而文字的領會與呼應則需要時日淬煉、藴成,有的甚且隔著一座翻譯的高山。我讀繪本,在意文字多過圖像。
「圖像」若是圖畫書的靈魂,「文字」就成了通靈的那片羅盤、那只水晶球。引進外文圖畫書,我們需要更稱職的「靈媒」!哈哈⋯ 

《日本,火山下の行腳》榮獲米其林基金會遊記文學大獎

10月15日:「大阪給我似曾相識的感覺:它和我經常造訪的中國城市有點像,但是比較乾淨,比較整潔,比較有秩序,也比較安靜。在街上散步了幾個小時之後,我確信日本人是丹麥出品的中國人。他們會安份地等綠燈亮了再穿越馬路,公共場所幾乎全面禁煙,寧可切腹自殺也不願意亂丟紙屑。我甚至懷疑在日本是否有汽車喇叭這種東西。如果有,也一定全都賣給中國人了。」

JPN_complet_OK_BD_RVB-35.jpg11月11日:「再見了,陽光下的健行,細雨中的漫步,荒野的營地與發臭的襪子!我再次來到福岡車站,這是我旅途的起點。我想在當初下榻的旅館訂個小房間,但是這已經不可能:旅館旁邊的交叉路口坍塌了,地面下陷整整三層樓高!埋在地底下的水管破裂,水把凹洞灌成一個湖。在日本,什麼都可能坍塌,但這不能怪罪日本人,他們對任何事都是如此用心,如此謹慎……」

後記:「……我曾自問這本遊記所揭示的場景是無關緊要的瑣事、我個人的偏見、還是包含了更普遍的意義。比如說,某個下大雨的晚上,我抵達一間燈火通明的民宿,屋裡的兩位老人完全聽不到我在叫門。我記錄這個插曲的當下並沒有意識到:日本已經在我的筆下。回到法國之後我在無意間讀到一篇有關日本社會老化的報導,了解日本失智人口快速增加的趨勢、安養院長照制度的缺乏以及退休金微薄的程度。這迫使子女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把雙親安置在家裡,有些人還因此而崩潰自殺。原來我的札記也觸及了這個議題,但是用遊記文學的方式去呈現。我希望能夠一直用這樣的方式去旅行,去創作。」

JPN_complet_OK_BD_RVB-34.jpg

節譯自日本,火山下の行腳》(Japon, à pied sous les volcans  圖文:尼古拉裘立弗 Nicolas Jolivot鴻飛出版)該書榮獲米其林基金會年度最佳遊記文學大獎:這是法國此一類型出版品的最高榮譽。這位能寫能畫、真誠樸實的旅遊作家翻新旅遊札記的文體,米其林基金會大獎不僅是對他的創作的肯定,也是對所有默默耕耘、崇尚人文精神的創作者的鼓勵。

46451713_2327858873900157_8896516470054322176_o.jpg

法國 Télérama周刊記者 Marine Landrot 2018 年四月寫道:2014年底,蒙特羅童書展把紀實文學類金砂獎頒給了《中國日常生活即景》(Chine, scènes de la vie quotidienne,鴻飛出版)。尼古拉裘立弗,這個永恆面前的步行者於巴黎裝飾藝術學院畢業那一年即徒步環遊法國,捕捉風的踪跡。現在的他踩著雄健的步伐,將他在日本的旅行化作一本往上翻的畫冊,獻給讀者。這個永不倦怠的旅遊畫家從九州的火山山麓帶回什麼意象?那裡的汽車像剛從禮物盒裡掏出來的玩具那麼乾淨,那裡的年輕釣客長髮飄逸,晦澀的雨絲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從武士時代流傳至今的木屐所發出的聲響蓋過推土機的引擎聲。他的畫構圖大器,散發一種磁吸的魔力:沉睡的,躍動的與淅淅索索的萬物都在他筆下再度活過來。他的畫筆既是火山岩也是柿子皮與稻桿,儼然與天地造物同生息。他的文字簡潔清爽,透過細節呈現旅途中最豐富的面向。這本書是一顆璀璨的明珠。